当前位置:洞口党建>艺术长廊

黄洋界上

2014-09-24 17:22:54  来源: 作者:hndk 编辑:redcloud  字体: 【小】 【中】 【 大】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井冈山》,让我30多年前就在雪峰山腹地村级小学的课堂上知道了井冈山,知道了黄洋界。

而今登上巍巍井冈山,伫立在毛泽东、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最先浮上我心头的也是这首词。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山顶海拔1343米,层峦叠嶂,地势险峻,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此时此刻,却看不见鲜红的旌旗,听不见枪炮的鸣音,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另一番绚丽动人的景象———云海茫茫,腾挪向前,如诗如画;绿峰耸立,时隐时现,赏心悦目。只有那门陈列在碑石上的迫击炮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1928年7、8月间,中共湖南省委巡视员杜修经来到井冈山贯彻“左”倾盲动主义错误路线,将红四军主力引向湘南盲目冒进,结果行动受挫,损失惨重,不得已转移至桂东。8月下旬,为了扭转斗争严峻局势,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特委书记毛泽东率领红三十一团三营前往桂东接应红军主力,红三十二团和红三十一团一营则留守井冈山。湘赣敌军闻讯纠集了4个团的兵力,妄图乘虚而入,一举消灭襁褓中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8月30日晨,湘军第8军两个团由酃县出发,在赣军一部的策应下,向黄洋界发起进攻。奉命驻守黄洋界的,是组建仅3个月、仅有两个连兵力的红三十一团一营。在井冈山人民的鼎力支持下,他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通往黄洋界的两条小道上布下了“竹钉阵”、“竹篱笆障碍”、“檑木礌石”、“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体”等5道防线,凭借黄洋界天险与强敌展开了殊死搏杀,连续打退了湘军多次猛烈攻击。鏖战间歇,战士们从茨坪红军军械修理厂把先前从敌人手上缴获的一门迫击炮和3颗炮弹抬到了黄洋界上。不料,头两发炮弹发出后均无声无息,就在指战员们失望之际,第三发炮弹却奇迹般炸响在敌指挥所近旁。湘赣敌军原以为山上防守薄弱,胜利在握,怎么也想不到会遭遇如此顽强的抵挡,现又忽见有大炮轰击,便判定主力红军已经悄悄回师。于是,当晚趁着漫天迷雾逃之夭夭,不敢再越雷池半步。9月初,毛泽东、朱德、陈毅带着疲惫的红四军主力从桂东向井冈山撤退,途中获悉黄洋界保卫战捷报,这才给深为失败阴霾笼罩的部队满注了生气和活力。细品黄洋界以少胜多的神奇战况,审视将士们摩拳擦掌的精神状态,毛泽东诗兴大发,一扫重重心事,挥毫填就《西江月·井冈山》。

这首诞生于战火中、马背上的词作,字里行间洋溢着迷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浓厚情愫,文辞生动,百读不厌,开创并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抒写人民战争诗文豪放进取的基调与风格。因了这首词,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学子得以在诗情画意中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得以在遥远一隅也能知道湘赣边界有座美丽的井冈山,山上有处雄伟的黄洋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我在满山里找寻战争遗痕,了无上山时想象中的现场收获与实景体验。那昔日的战壕已被岁月的雨雾风尘所淘洗、所遮掩,那春雷般的炮声和震荡山谷的怒吼声早已融入莽莽竹海。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回头一瞧,是参观团里一位平日醉心演讲事业的朋友在击节吟唱。“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他亢奋的情绪立即催生了好几位老少合唱者,接引之声竟一浪高过一浪。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最初我也是在雪峰山东麓的课堂上读到的,只不过那里叫做中学课堂罢了。

犹记得,1965年5月21日上午10时许,一路南下视察来到长沙的毛泽东,神采奕奕地登上一辆苏式银灰色吉姆轿车,开始了著名的“重上井冈山”之旅。并不浩大的车队沿着秋收起义部队的进军路线,途经茶陵、永新、宁冈等地,于翌日中午将毛泽东送回了与他阔别36年的井冈山。登上山来,他亲自选择的第一个停靠点就是黄洋界。在夕阳的灿烂映照中,72岁的老人家迎着飒飒山风在黄洋界顶峰驻足长达40多分钟。保存下来的电影纪录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手持竹拐杖的他突然甩掉跟随的人群,大步流星地走向黄洋界哨口的山崖边;立定后,神色凝重地久久眺望着山上山下……这段影像时间虽不长,但却具有着不可阻挡的强大视觉冲击力,牢牢扎根在受众的心灵深处。在山上度过了整整一个星期后,那天上午,身着浅灰色中山装的毛泽东在井冈山宾馆门口的公路上,满面红光、情绪饱满地接见了当地群众,然后便依依不舍地离山回京。据资料介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他此行在井冈山宾馆草成的,后经多次修改于1976年元旦在复刊的《诗刊》上正式发表,同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等各大媒体均予以转载、播发。这首词是毛泽东生前审定刊发的最后一批诗词之一,亦为其中公认的艺术水准最佳之作。得之于七旬故地重访日,公开示人却在八秩老迈后,推敲揣摩长达十年之久。可见,该词在他老人家心目中具有着多么重的分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同为暮年英雄,曹操的壮心为一己征服天下之心,而毛泽东的壮心为拯救劳苦大众之心,表现形式类同,意义却有天壤之别。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有人就事论事说,毛泽东是在赞颂黄洋界上这条新修的盘山公路,在千百次的盘旋中给人以奔向云端的愉悦感。其实不只如此!我坚信,此情此景,他老人家凝目之间是在回忆过去,回忆那“风雷动,旌旗奋”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深切缅怀跟着他坚定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为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牺牲的战友们;舒眉之间是在展望未来,展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那“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热切期盼中国人民能早日拥有自由幸福的新生活。词末警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其实也是发轫于1930年1月5日的井冈山雄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个论句前后呼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概。不是吗?38年前,我脚下的这条公路还是一条栖息在山岚里的羊肠小道,崎岖坎坷,极不起眼。但工农红军就是从黄洋界的小路出发,披荆斩棘,浴血奋斗,从挫折中走向胜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新的胜利———挺进湘东,在茶陵组建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挺进赣南,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挺进闽西,在古田确定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不朽原则;走向遵义,取消“三人团”、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局面;走向延安,北迁“大本营”、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向西柏坡,打响“三大战役”、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军事基础;1949年3月23日,黄洋界上的“朱毛”相互表达着“决不做李自成”的话语,从西柏坡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途;1949年10月1日,“朱毛”肩并着肩,终于健步登上世界瞩目的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啊!黄洋界的这条路原来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探索之路、奋斗之路、胜利之路。情不自禁中,我俯首抓起了一把红色的泥土。我深知,由这些红泥土垒筑的道路没有尽头,这条路已与中国共产党人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融为一体。今天,这条路修建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段,路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则称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当日在井冈山宾馆,毛泽东夜不能寐,诗情泉涌,还奋笔写下了另一首词,即他生前没有公开发表过的《念奴娇·井冈山》:“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时光悄悄飞逝,往事历历在目。一代伟人的情感世界竟是这样的丰富多彩,叫人陶醉;竟是这样的矢志不渝,让人震撼。是啊!38年,对于我们有限的人生而言,是何其的漫长;而对于无始无终的岁月而言,又是何其的短暂。可伟人终归是伟人,能够真正渗入其骨髓的始终是人民,是人民那“万怪烟消云落”的自由幸福的新生活。当下,他老人家未竟事业的接班人又将这13亿人共同的生活愿景命名为“中国梦”。

《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念奴娇·井冈山》———“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毛泽东一生爱山,但唯有井冈山,唯有黄洋界,才会令他如此浮想联翩,魂牵梦萦,真情永在。追寻着毛泽东的伟大革命足迹,我把井冈山的经典记忆定格在了黄洋界,激情燃烧的黄洋界,文气馥郁的黄洋界,毛泽东的黄洋界。(肖智群)


下一篇 致女儿的信
Copyright 2013-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www.dkdj.gov.cn中共洞口县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湘公网安备43052502000010号 湘ICP备20002517号-1
中共洞口县委组织部电话:0739-7222362 7225912 Email:hndkd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