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洞口党建>艺术长廊

青龙洞:文化融合的经典

2014-09-04 16:22:51  来源: 作者:hndk 编辑:redcloud  字体: 【小】 【中】 【 大】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喙;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穿行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东南青龙洞中,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恍如眼前。

青龙洞不是单独的一个贵州式溶洞,而是镶嵌在镇远古镇中河山半山腰的狭长地带里30多座古建筑的统称。这个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665平方米,是贵州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这里是典型的岩溶地貌,怪石嶙峋,沟槽遍地,岩面凹凸,大小洞穴密布笔立的崖壁,长长短短的藤萝当风飘来荡去。可是,明洪武年间以来的先辈们审形度势,因地制宜,大胆构思,精巧布局,采用上古山民支木营巢的方法,假借岩穴洞隙、溶沟溶漕以及岩体边缘为各个支撑点的支座,构筑起穿斗式的支架,再辅以当地传统建筑的悬挑、吊脚、干栏、廊台等多种结构,硬是在陡峭无比的悬崖上营造出了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洞天福地。整个建筑群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呈现出底层吊脚、阁楼悬空的独特风格,享有西南悬空寺之誉。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连楼,楼连洞,半壁楼台半壁洞;飞檐翘角,红墙黛瓦,雕梁画栋;曲径回廊,庭院幽深;纵横捭阖,错落有致。既有江南园林韵味,又具中华寺院风格;既突出山地建筑特色,又吸纳徽州古建三绝之长。宗教建筑、徽派建筑、古典园林建筑、贵州民族建筑在这里融于一炉、浑然天成,堪称江南汉族地区建筑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绝妙典范。

导游介绍,青龙洞古建筑群不仅建筑艺术取百家之长,而且集儒家、佛教、道教、当地原始巫教等多种文化于一体,既有道教的宫观、佛教的殿堂,也有儒家的书院、考祠。我知道,佛教教人如何成,道教教人如何成,儒学教人如何成为君子,但均唯有修行一条终南捷径,因而对此我并不觉得意外。

来到中元洞,只见人们围着一处平台形状的钟乳石在指指点点。听得导游大声说,那是明代云游道人张三丰在此修炼时的下榻之床,上面有他留下的包袱、雨伞,旁边还有练丹炉。的确,那些钟乳石的造型颇为逼真。但中元洞是佛教禅院,道人张三丰何以在此工作、生活,我大惑不解。导游告诉我,青龙洞古建筑群里不仅各宗教建筑和谐共存,而且每组宗教建筑里供奉的也不是清一色的本宗教造像,各处主人都允许其他教派信众来自己家里修行。青龙洞建筑群里供奉着玉皇大帝、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尧、舜、禹、药王、朱熹、财神爷、雷神、杜康等几十尊佛道儒巫的仙神造像。照理说,这几十尊造像中属道教的应供奉在青龙洞,属佛教的应供奉在中元洞,属儒家的应供奉在紫阳洞,属民间巫教的则应另找去处。但现实情况却是中元洞中有张三丰,青龙洞中有观音殿,紫阳洞中有老君殿,至于民间巫教诸鬼神更是在这三洞中随心所欲地摆摊设点。佛道儒巫各路神仙、菩萨、鬼神在青龙洞古建筑群里混杂合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混而不乱、杂而不交,使得民族性、地域性与多元性、混杂性的特色同时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彰显,散发着历久弥香的迷人气息。哦,怪不得文化名人余秋雨游览青龙洞会脱口赞之曰:诸神的狂欢地!真不知鬼谷子、唐玄奘、周敦颐置身此地又会做何感想?

走出青龙洞,但见瑰丽的夕阳映照在碧绿的潕阳河上,煞是光彩夺目。反观翱翔在半空中的琼楼玉宇,我茅塞顿开。是啊,任何文化要想如同这江上的阳光一般从早到晚魅力永恒,必须学习青龙洞人既坚守自身文化特质,更敢于与不同形态文化相融相生,万不可效仿桃花源人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忽想起紫阳洞门口的那副楹联:潕水无双福地,黔山第一洞天。虽然晒出了几分明晃晃的骄傲,倒也十分契合我此刻对青龙洞的观感。

下一篇 阳光是最美的诗句— — 品读严薇诗集《穿过疼痛的阳光》
Copyright 2013-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www.dkdj.gov.cn中共洞口县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湘公网安备43052502000010号 湘ICP备20002517号-1
中共洞口县委组织部电话:0739-7222362 7225912 Email:hndkd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