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洞口党建>艺术长廊

领悟马六甲(行走东盟)

2010-04-15 15:05:09  来源: 作者:njy 编辑:redcloud  字体: 【小】 【中】 【 大】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唯一水上通道,通航历史悠久。因为这个海峡,马六甲才从一个小渔村不断发展起来,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置身马六甲海岸,却看不到想象中的咽喉状海峡和船舰列队而行的繁忙图景,但见海天一色,鸥鸟翻飞,红树林摇曳多姿。凝眸遥望,我不禁想起了600多年前的中国和平使者郑和。

  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本姓马,字三保。从14057月开始,他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7次下西洋,5次停留马六甲。每次他率领官兵屯扎在陆地,船队远远地停泊在海面上,不仅没有一丁点占领、征服之意,而且遍播和平友好的种子——他组织军民修筑古城,使马六甲人在100多年里安居乐业;他在郊外设立“官厂”,实行公平贸易,使马六甲人的物质生活空前丰富;他开掘三保井,使马六甲人在大旱之年不愁水喝;他义务帮助消灭海盗,使马六甲王国一跃成为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家……这些故事在当地传颂至今,家喻户晓。

  导游告诉我们,纪念郑和的景点——三保庙、三保山和三保井是游览马六甲的“必修课”。

  三保庙背山面海,林木扶苏,相传始建于1673年,整个建筑飞檐翘顶,红墙碧瓦,雄伟壮观,彰显中华传统风格。门柱上镌刻对联:“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庙内供着一尊郑和戎装像,上悬横幅“郑和三保公”,香雾弥漫,人声绕梁。300多年来,三保庙经焚毁又几度修葺,而且每一次重建都有扩展,足见当地人对郑和是怎样的感恩戴德。

  三保庙后不远处有座小山,那就是三保山。郑和访问马六甲时每每驻扎于此,人们便以郑和的名字为山更名,并在他经常活动处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三保亭。1459年,大明汉丽宝公主带着500名如花似玉的侍女下嫁马六甲的苏丹。苏丹感念中国姑娘离故土不易,就将风景秀丽的三保山赐给了她们居住。这个故事如今被改编为歌剧,以汉语、马来语和英语不时上演,深受马来西亚观众的喜爱。

  吃水不忘挖井人,三保山下就立着那口三保井。当地人传说,喝了这井水,出门远游或下海捕鱼必会逢凶化吉;用井里的水冲凉,定能消灾祛病。三保井的水啊,早已被人们视若圣水了。

  从1511年至1956年,马六甲不幸沦为殖民地。虽然饱经沧桑,但无论是殖民地统治时期,还是马来西亚独立以后,马六甲人一直铭记着传播和平的郑和。今天,他们又建起了郑和展览厅,专门讲述郑和来访的历史渊源。最让人感动的是,自1984年起,马来西亚各州轮流举办“全国华人文化节”。各州领导在开幕日齐集三保山,祭旗燃圣火,然后举办州代表高擎着由圣火点燃的火炬返回本地,以此揭开节庆序幕。

  在历史上,一伙接着一伙的侵略者气势汹汹地从马六甲海峡登陆后,总要昂着头忙着建造坚固的城堡,甚至悍然安装直指着主人家门的火炮,企图以武力逼迫人家就范,实现永久霸占。而郑和之师当年出现在这里时,只是躬下身子搭建随时可以搬移的“官厂”、营帐等临时建筑。当地人于是由衷地修庙宇、筑长亭,把郑和当神供奉,世代顶礼膜拜。

我顿然领悟,三保庙、三保山、三保井、郑和展览厅以及华人文化节,其实都是马六甲人民对人类和平的向往与呼唤。(中共洞口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肖智群)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0408    02 版)

下一篇 魂系夜桂林(美在广西)
Copyright 2013-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www.dkdj.gov.cn中共洞口县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湘公网安备43052502000010号 湘ICP备20002517号-1
中共洞口县委组织部电话:0739-7222362 7225912 Email:hndkd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