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洞口党建>他山之石

狠抓四个“三” 旧貌换新颜

2007-04-13 10:14:49  来源: 作者:swallow 编辑:redcloud  字体: 【小】 【中】 【 大】

襄樊市地处鄂西北汉水中游,历史上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全国20个地市级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取得明显实效。2006年,全市建成通村公路1200多公里;6.1万人告别高氟水、苦咸水;107个示范村制订了村庄整治规划,“百镇千村”示范工程有序推进;新增户用沼气7063户,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扩大到5个县(市),参合农民达到17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多人,新增转移劳动力11万人。
    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认识到:这个系统工程,主要体现在四个“三”上。
    一、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做到“三个先行”
    一是规划先行。坚持从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襄樊出发,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既做好城乡统筹总体规划,又做好产业支撑、村庄建设、国土利用、生态保护、社会事业、民主管理等分项规划。规划以生态文明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依托本地资源,坚持生态立村、以茶兴村,打造秀色怡人的田园风光,建设文明祥和的乡村社会。目前,该村100%的居民饮用上了干净水,90%走的是水泥路,80%住的是楼房,70%购买了摩托车,60%用上了电话、手机、有线电视、电脑等现代化信息工具,50%使用沼气等环保能源。
    二是试点先行。结合实际,我们选择了地方特色突出、代表性强、农民发展愿望强烈、村组干部积极性高的村率先开展试点。全市共办试点村141个,其中市级试点村有5个。如襄阳区朱集镇翟湾村是通过集中整治、摆脱疾病威胁的新农村试点;襄城区隆中办事处贾洲村是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试点;樊城区柿铺办事处韩洼村是城郊型城中村新农村的试点;谷城县城关镇朱家洲村是建好养殖小区,形成龙头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试点;宜城市板桥店镇王家台村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相对集中,通过重点扶持能较快改变贫穷面貌的试点。按照一年规划起步、两年全面实施、三年完善提高的步骤,由点到面,逐步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三是机制先行。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农民为主体的工作机制,组建了130个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形成了领导干部挂联、专班力量督办、部门单位包点、大中企业参与、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局面。每个试点村确定一名市领导挂联、一个市直职能部门帮扶、一个专班指导,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所在县(市)区则抽调得力干部,参与试点村的建设工作,一名乡镇以上机关干部长年驻点,培养和分配一名大学生去试点村工作。
    二、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线,开辟“三条途径”
    一是培植板块经济增收。按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坚持调优、调特、调大、调强的原则,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板块经济。重点培植了襄阳的畜牧、枣阳的优质小麦和油桃、南漳的优质米、保康的有机茶、谷城的花椒等板块农业基地,形成了“一县一品”的板块格局。
    二是培植主导产业增收。谷城县小坦山村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全村70%的耕地面积用于此类种植,80%以上的劳力从事苗木花卉生产,苗木花卉销往全国十多个省。保康县龙坪镇引导农民科学种植蔬菜,发展反季节蔬菜、精细菜、乡土特色菜、速生菜,全镇60%的贫困户靠种菜脱了贫,30%的农户靠种菜实现了小康。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依托茶叶产业,形成了集茶叶制作、茶艺表演、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茶产业“一条龙”。樊城区太平店镇郭岗村依托区位优势,按照“一户一景、一房一品”的思路,建成了休闲农庄型新村。襄阳区洪山头村组织农民成立了专业化的建筑队和运输队,并大力发展饮食业,成为服务型的新村。
    三是发展劳务经济增收。加强农村富余人员培训,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出去,拓宽农业外部增收空间。整合教育资源,鼓励集体、民营学校参与培训。目前,全市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达194所。在乡村聘请劳务信息员,在外省市创建劳动保障工作站,对农民工实行跟踪管理和服务,全市已建立驻外工作站20多个。整合部门力量,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全市财政、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累计投入资金1380多万元,为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2006年,实施“阳光工程”、“技能就业工程”,共培训农民工10.4万人,经过培训就业的达9.6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1%。2006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60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增长22.4%;农民人均劳务月收入达790元,比上年增加169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达52%,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以农民为建设主体,落实“三项措施”
    一是尊重主体意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改造、村居环境的改善等,干什么,不干什么,都按照农民群众的意愿来决定,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搞强迫执行、强制摊派。谷城县朱家洲村依靠群众定规划,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请村民为建设规划出谋划策,从而使规划更贴近实际、切合民意,村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到目前为止,全村85%以上的农户住进了宽敞明亮、整齐划一的新房舍。
    二是增加主体投入。我们在坚持投入渠道不变、用途性质不变、归口管理不变的原则下,通过政府主导投入、社会资金筹措与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整合“百镇千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等各种项目资金,向试点村密集倾斜。市财政每年按农业人口年均1元以上的标准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即每年安排360万元以上,确保试点村重点项目建设。各县(市)区也安排了同比例配套资金。同时,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形成全社会支持试点村的合力。
    三是提高主体素质。围绕消除文盲、科盲、法盲,加强农业科技学习,加强道德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多媒体教学、远程培训、流动课堂等多种形式,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提高农民文明程度。着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引导农民文明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推进管理民主,促进乡风文明,营造文明、安全、和谐的农村环境,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四、以提高领导能力为切入点,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求乡镇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群众的自主性和首创精神,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到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管理事务、维护稳定上来。领导方式由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民主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转变。
    二是工作重点由抓生产环节向抓发展环境转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健康诚信的金融环境、鼓励经商的创业环境、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切实解决村庄绿化和脏乱差的问题;鼓励农民发展户用沼气,修建垃圾处理设施,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村庄道路建设步伐,搞好通村公路及村内主干道的硬化,做到村内道路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全面解决试点村农民上学难、用电难、看电视难、通讯难和生活保障难的问题。
    三是干部能力素质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要求各级干部夯实政策、法律、科技等方面的基本功,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创造性工作的基本功。善于用政策激励农民,引导农民,凝聚农民;善于用法律手段化解群众矛盾,保护农民利益;善于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在政策上惠农,在利益上支农,在发展上帮农,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下一篇 老国企的新生之路
Copyright 2013-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www.dkdj.gov.cn中共洞口县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湘公网安备43052502000010号 湘ICP备20002517号-1
中共洞口县委组织部电话:0739-7222362 7225912 Email:hndkd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