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洞口党建>他山之石

重庆大学开展“三下乡”———打造“第二课堂”

2005-01-27 09:07:56  来源: 作者:swallow 编辑:redcloud  字体: 【小】 【中】 【 大】

“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农民欢迎;“三下乡”受教育、长才干,学生喜欢。 

  临近春节,重庆市巴南区惠明镇显灵村的村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重庆大学一批刚刚放寒假的学生。一年多以前,同学们在这里参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而今他们来看这里的变化,也给乡亲们带来了温馨的节日祝福。乡亲们说:“大学生‘三下乡’变成了‘常下乡’,我们欢迎!”同学们则称,“‘三下乡’让我们了解了农村,受到了教育。”
  把“三下乡”作为大学生锤炼意志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生增长见识的第二课堂,是重庆大学多年坚持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他们提出“三下乡”要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相结合、与拓展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与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基本工作思路。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按照“重点组队,分散返乡”的原则,除每年统一组织近20支重点团队外,还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社会实践,并提出统一要求,组织统一考评,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活动机制和覆盖广阔的社会实践网络,学校连续14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如何使大学生在“三下乡”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重庆大学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下乡,提出思考返校”,学校领导每年都要专门召开座谈会,与同学们交流“三下乡”的感受。学校有关部门针对学生们实践中的思想状况,展开专题讨论和课题研究,形成理论系统,更好地指导学生“三下乡”活动实践。通过“三下乡”活动,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
  “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真应该多去农村看看,多去听听农民朋友的心声,真正地为他们做点什么。”人文艺术学院学生应易璐在总结中这样写道。法学院学生许恩信告诉记者,他们班里许多同学来自大城市,优越感和自我意识比较强,去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他们深入到重庆武隆县农村,了解了西部农村的实际,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同学们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返校后班里出现了“不比吃穿比学习,不比潇洒比能力”的良好风气。
  重庆大学团委副书记魏世平介绍,20年来,该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有近10万学生参加。学生返校后积极要求进步的人数越来越多,目前该校本科生中党员学生的比例已接近1/3

 

 

 

 

下一篇 广东:近5万机关干部驻村入户抓党建
Copyright 2013-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www.dkdj.gov.cn中共洞口县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湘公网安备43052502000010号 湘ICP备20002517号-1
中共洞口县委组织部电话:0739-7222362 7225912 Email:hndkd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