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组数据,令江苏引以为豪:全省拥有各类人才总量已达45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8万人,人才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但也有一组数据令江苏深感不安:紧缺2000多名高科技人才,每年的人才流出量都在1万人以上,高级技工缺口在10万人以上。
这一正一反的数字,让一个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的经济发达省份,同样在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煞费苦心。如何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全面发展上继续保持活力和创新?江苏再一次把人才战略摆到一个新的高度。
要建设国际制造业高地,必须要有配套的国际化人才。到海外去招兵买马,成为江苏实施新的人才战略的首要选择。自2003年以来,江苏省先后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展开人才招聘活动。截至目前,共引进各类专门人才突破1000人。
请得来,就要用得好。江苏以打造人才载体为平台,吸引各类海外优秀人才来江苏创业。
一是加强留学生创业园建设。江苏省先后建设了13个留学生创业园,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在这里实现了创业的梦想,创造了令人羡慕的业绩。目前,创业园建立的高科技企业有800多家,创造的经济效益近600亿元。创业园数量以及兴办的企业数分别约占全国的1/6。
二是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江苏省共建设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2个,工程技术中心9个,科技开发基地21个,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4个。2000年,南京大学引进了美国哈佛大学10名活跃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中国留美科学家,建立了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迅速提升了南京大学分子医学科研水平。
省委书记李源潮明确提出,江苏要面向国际市场进行生产,要依赖国际资源加快发展,要借助国际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大力吸纳国际人才,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根据这一要求,江苏将每年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到国外举办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并且抓紧筹建中华海外高层次人才“集散港”,引进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江苏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全国率先提出人才工作“三解放”:即,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建设以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产出高效为主要标志的人才强省总体目标。
为了实现“三解放”,江苏省委、省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省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涵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江苏人才队伍建设。
在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中,江苏牢牢抓住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不动摇,精心打造高级人才成长、使用、进出的“绿色通道”。
早在199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到2000年,江苏要重点培养出30名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杰出专家;培养出300名国内学术、技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专家;培养出3000名省内各学科、各行业成就突出,具有一定声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这就是江苏的“333工程”。
如今,当年的目标早已实现。“333工程”也已进入第二期。与“333工程”相配套,江苏省还实施了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从而在江苏形成了以“333工程”为龙头,分工合理、衔接配套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333工程”实施以来,江苏各级财政已累计投入1.6亿元。省政府还专门设立“人才开发资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资助“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
“筑巢”方能“引凤”。截至目前,江苏省在高校、科研院所、开发区、企业等建立的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达223个,占全国的1/10;建立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51家。2003年底,江苏省累计培养了170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占全国招收总数的9%,其中有一半以上留在江苏工作,成为江苏省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一支生力军。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5日 第十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