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记者走进山东省青州市何官镇南张楼村,一块“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试验区”的牌匾赫然入目。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小洋楼,以及那鳞次栉比的厂房、红红火火的市场、宽敞幽静的校园、多功能的文化广场……这一切都在向人们展示着南张楼的殷实与富足,繁荣与文明。
1988年,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合作项目———中德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落户南张楼村。当时,有意争取这个项目的还有青岛和烟台的两个发达村庄。南张楼村“胜出”的原因是这里的六个“劣势”:一不靠城、二不靠海、三不靠大企业、四不靠交通要道、五没有矿产资源、六人多地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平原村落。用德方专家的话说就是:选择这里进行土地整理试点,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南张楼村地处青州北部,距离城区约40公里,总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4258人,耕地6309亩,人均耕地约1.48亩。这里自然条件差,土地利用率低,种植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这些都阻碍着村民奔小康的步伐。
根据土地发展规划,南张楼对267块分散的耕地进行了整理,增加了耕地150多亩,并实现了耕翻、播种、脱粒的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支持鼓励村民投资办企业,目前全村已有50多家企业,80%的劳动力成为“进厂上班,下班种田”的“两栖人”。
项目总经理袁祥生向记者展示了两张图表,一张是全村人均收入:1989年为1950元;以后逐年递增,2001年,4600元;2003年,5080元。另一张是村里劳动力的职业结构:1989年,全村2500多名劳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约占88.4%,从事非农业生产的约占13.6%;2003年,全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已占到80%以上。
据他介绍,16年来,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先后投入资金1000万元,各级政府和南张楼村共投入资金3500万元,用于村里购买设备、发展教育、土地平整、旧房改造、文化设施建设等。现在,南张楼有自己的医院,有秸秆气化设施,两条古河道经改造,种植了花草树木,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公园。村民享有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袁可贵一家的日子可以说是今天南张楼普通农家生活的代表:200平方米的红砖瓦房,带会客室的4个大房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落地铝合金门窗,厨房有自来水、液化气、微波炉,房顶有太阳能热水器,并配备专用洗澡间,冬天还用小锅炉取暖。袁可贵在村里的石油机械厂上班,是属于“进厂上班,下班种田”的“两栖”农民,家庭每年纯收入2万多元,现在这房子是2000年花6万多元建的,在村里算不上最好的。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了南张楼村合作项目取得的成绩。他认为,中德在该项目中的合作,为中国开展土地整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这一国际合作经验表明,“土地整理是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29日 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