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抚宁县是一个农业资源多元化、地理环境差异大、乡镇间生产力水平相差悬殊的地区,如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对抚宁县领导班子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几年来,县领导班子大力实施富民战略,一心一意带领农民治穷致富,使一个个穷村变成了富裕村。
抚宁的地势由南往北步步高,可人均纯收入却步步低。南部经济发达的村年人均收入最高达6000元,地势最高的驻操营镇人均收入仅为684元。全县有11.7万人的年均收入在800元以下。
2001年6月,新调整的抚宁县领导班子一头扎进北部山区搞调研。在大新寨庞各庄村,他们了解到,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01年,这个村的村民从328人减少到264人,从1996年到2001年的5年间,村里到结婚年龄的小伙子几乎无人娶上媳妇。而像这样的光棍村,全县就有10多个。一个个“光棍村”使县领导的内心震撼了。带领农民致富的责任感使他们决心在定政策、办事情上要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农民。
“农民增收路在何方”的大讨论在全县的党员干部中迅速掀起。带着感情下乡的县领导和下派干部们,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很快摸清了全县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一个从抚宁县的实际出发,调整农业结构的规划诞生了:利用3年时间,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生态经济林30万亩,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0万亩、绿色环保型生猪出栏100万头。
政策确定以后,关键是落实。
为了避免在落实中打折扣,抚宁县推行责任到人、全程督察、明察暗访、公开通报、责任追究等做法。
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实践中,抚宁的决策者们清醒地意识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深层次看,是农村缺乏一大批有责任感、有能力带领群众闯市场的干部。县领导决心打造一批带领农民致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群体。
“一个村如果没有一个带领群众闯市场的班子,很难想象我们的农民能脱贫致富。”县委书记张学军在全县村支部书记座谈会上说:“政策和措施有了,下一步要靠我们的基层干部带着村民干。在座的都是书记,我也是书记。想一想群众为什么选你当书记?”
在气氛热烈的座谈会上,每个村支书都发了言。受到胡锦涛总书记赞誉的“富民书记”李家庚在表态时说出了在座支书们的心声:“就是把心呕出来,也要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
回村后,各村的支书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一个个让村民富起来的规划。
为了让英武山村的村民尽快富起来,身患癌症的李家庚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惊人毅力同病魔抗争,带领村民养猪、种板栗。两年间,李家庚为村集体和群众垫付各种资金8万多元,为群众引来了山泉水、修通了出山的水泥路,还为村民购进仔猪4000多头。如今的英武山村,养猪专业户发展到101户,年出生猪1万多头,产值近800万元,山上350亩板栗、278亩丹参长势良好,明年将见到效益。到今年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可达4000多元!
把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潘官营村党支部书记潘洪书,为了抓村里的事,他把自家的加油站停了,浴池关了,土地转让了,就连运输车也卖了。一年少收入10多万元的潘洪书,硬是将村里的生猪屠宰业由原来的作坊式分散经营发展为日屠宰3000头大型机械化屠宰场。2003年9月,实现了养殖、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潘家营村顺利通过了北京市肉菜放心工程放心小组验收,如今,潘家营村的“放心猪肉”已走上了北京市民的餐桌。今年,该村的人均收入将达到6000多元。
当谈到这一件件甘于奉献的动人事迹时,县长刘小平动情地说:“我们有那么多好村官儿,都在想事、干事,还有什么干不成的!”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24日 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