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是每个农民兄弟的盼望,但是同样的劳动,有人“事半功倍”,有人却“事倍功半”,效果大不一样。记者在山东下乡采访调查中,发现有四类农民收入增长最快:
一是“技术”型农民,凭科学技术挣钱的。记者在菜乡寿光市发现,当地不少农民不种地,不做生意,被外省市聘去做技术员,指导新的大棚种植户,每年仅动动嘴,收入就有五六万元。他们原本也是种了多年菜的菜农,后来主动到农业院校学习,把知识系统化。这些人并没有农技部门发的工资,却是推广农业技术生力军。
二是“商贸”型农民。时过境迁,现在的“贩子”早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品流通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大姜之乡莱芜、大蒜之乡金乡县,有几千个冷库“老板”。由于姜、蒜薹等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大,不少人便筹资建了冷库,低价收购、高价抛出。这类农民观念新颖,信息灵通,时刻关注市场,利用信息打时间差、找空间差来挣钱。
三是“服务”型农民。如今,很多地方农民劳力大多外出,而随着农村社会化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了打工、服务、租赁等新行业。每年大量开着收割机跨省作业的新“麦客”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少人专门从事农业服务:帮耕地、播种、收割、防病虫害,出租农具、农机,成为挣工资的“新型农民”。
四是“求新”型农民。有的养特种动植物,有的搞“农家乐”、“渔家乐”、土特产。其种植经营特点可概括为土、特、绿、野,符合现代城市人的消费理念。
目前,这四类农民在农村仍然不多。政府应该加强培训,引导农民兄弟看相关书报,至少掌握一门技术,开阔视野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