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青龙山社区的张永志,原是黄石某企业党委书记。他离休后企业进行了改制,多年来,他通过工资卡自动交党费,却很少参加组织活动。类似张永志这样的社区党员在黄石还有不少,去年各个社区成立党员联络服务站后,他们“又回家了”。社区成立党员联络服务站———
黄石是老工业基地。近年来,企业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约24800名离退休党员回到了社区。随着一些企业的改制、破产,12500多名下岗党员离开了单位。黄石还有5300多名流动党员。社区党员问题由此产生:这些党员在社区生活,有的组织关系在原单位或外地,有的自己揣着组织关系介绍信。有的下岗党员忙于生计,组织关系没了着落。有一些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无法过正常的组织生活;还有一些下岗党员生活十分困难,尚需帮助,根本谈不上发挥带头作用。
针对这一状况,去年初,黄石市在青龙山社区等7个社区试点,后逐步辐射全市160多个社区,分别成立了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为党员建起一个温暖的“家”。党员联络服务站站长一般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任,1名专职副站长从社区党员中选聘。工作人员1至2名,一般由社区党员干部兼任。
社区党员有了“家”
党员联络服务站成立后,就开始走访社区里的每一位党员,掌握其姓名、年龄、住址和特长等15个方面情况,分类造册。青龙山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副站长李远春跑了30多户,最终他们把社区2700多户摸了一遍,最终“找回”300多名党员。
摸清社区党员的情况后,还要保持联络。党员联络服务站给社区党员发放联系卡,宣传党员联络服务站的性质、作用,注明联络人和联系电话,并主动和党员联络。李远春说,他们定期组织生活在社区的党员进行学习;通过信函、电话等和在外打工的党员联系;经常上门看望年老体弱的党员;由一名流动党员担任联络员,定期联系下岗、待业党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流动党员;组织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原黄石市冶金局离休干部张永光是一位老革命,离休10多年了,其间很少参加组织活动。去年,青龙山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工作人员登门联络、看望张老。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党没有忘记我,我又回到了组织的怀抱。”此后,党员联络服务站多次请老人去讲党课。
这个家里有温暖
党员联络服务站首先做好党的工作。经调查,全市有260多名党员未能按时交党费,105名党员的介绍信留在“口袋”里。一年多来,各个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和组织部门一起,帮助480多名党员接转了组织关系,为党员免费发放学习资料15000多套。他们还给流动党员发放“活动卡”,让他们就近参加组织活动。
党员联络服务站还全力帮助下岗党员再就业,帮助他们找到了用武之地。十五冶社区党员王和平与妻子双双下岗,生活困难。王和平情绪低落,对外竟不敢表明党员身份。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推荐他当社区安保队员。现在,王和平已当上了社区安保队队长。
他们还为困难党员提供救助服务,送去组织的温暖。青龙山社区党员张某下岗后没有收入来源,去年底,其子在浙江打工时意外身亡,家里雪上加霜。党员联络服务站工作人员闻讯立刻上门慰问,并送他一份“优惠卡”。此卡是青龙山社区专为贫困党员制发的,由社区补贴,到指定地点看病拿药优惠30%、购粮油优惠10%。目前,该社区有19个困难党员家庭从中受益。
如今,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普遍建立了“四知四访”制度:知社区党员姓名、知详细地址、知家庭情况、知思想状况;社区党员生活有困难时必访、家庭有矛盾时必访、生病时必访、去世时必访。
乐在家中担“责任”
黄石市委组织部部长邓小柱说,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活动,已成为党组织联系党员的纽带和桥梁。
党员联络服务站建设也激发了社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顺佳小区的45名党员把自己的照片和特长在社区活动室公示,承诺为居民提供医疗、法律咨询等服务。今年初,退休党员谢维贞买来樟树种在小区里,既美化了环境,又激发了其他居民爱护小区环境,积极参加公益建设。
党员联络服务站引导下岗党员带头兴办实体,帮助其他下岗职工再就业。红旗桥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扶持下岗党员陆玲红创办了林红家政服务公司,帮助1100多名下岗女工再就业。青龙山社区党员彭增阳,在党员联络服务站帮助下开办了青龙家政服务中心。他不怕脏、不怕苦,洗抽油烟机、疏通化粪池等别人不愿干的活,他都接过来干,为居民提供低偿、无偿服务。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16日 第十三版)